孤独症又称自闭症
一、孤独症定义
1、 孤独症定义的起源:
孤独症的定义是在1943年由美国精神病学家坎纳作出的:他对11名儿童进行观察,那些儿童都是在他们生命的头几年,退缩到一个壳里,不理会别人,逃避眼神交流,缺乏社会意识,言语受限或没有语言,表现出刻板的运动。这些儿童也表现出千篇一律、顽固不变的特征,被称之为一致性保持,即一种对保持日常习惯和活动的焦虑性和强迫性的坚持,除了他自己以外,不允许其他人打破它。他们的父母形容他们 “像在一个壳里”的“孤独的狼”, “做事就像别人都不在场似的”,“完全忘却他周围的一切”,天生没有能力与别人建立爱的关系。坎纳称这种障碍为儿童孤独症(自闭症)。
坎纳把他所观察的儿童的父母描述为高智力、强迫性的人,他们都是冷漠的、机械的且在他们的关系中是分开的,即所谓的“冰箱父母”。
在以后的30多年间,不管是专业工作者还是一般家庭,都信奉着坎那的定义,并认为自闭症是一种情绪障碍。1991年,孤独症(自闭症)才被单列为一项障碍。
2、目前国内及国际对儿童孤独症(自闭症)的定义:
孤独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中较为常见的一个亚型,是一种起病于婴幼儿时期,以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刻板重复为主要特征的心理发育障碍性疾病,多数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发育迟滞。孤独症是一种发展性障碍 ,而不是一种生理疾病。
生理疾病经治疗可以康复,发展性障碍则要通过生涯教育和心理矫治,症状可能好转,也可能加重,不能完全治愈,只能慢慢地、部分地克服。
二、孤独症的病因
孤独症是如何引起的?到目前为止,该症病因并不清楚,可能与遗传因素,脑器质性因素,神经生化因素,免疫因素等有关。
可能的生物学的原因:
1、中枢神经系统与脑功能的异常
1)前庭中枢障碍
2)小脑及边缘系统的异常
3)网状组织结构的异常
2、神经传导生化因素
1)五羫色胺偏高
2)多巴胺过剩
3)肾上腺素分泌过多
3、遗传学原因(基因异常)
4、病毒感染
5、代谢异常(如甲状性功能亢进)
可能的心理学的原因:酸孩子易患孤独症
三、 主要临床表现
(一)社会交往障碍
1.婴儿期:回避目光接触,对人声音缺乏兴趣和反应,没期待被抱起的姿势(僵硬,松软,不与人贴近)。
2.幼儿期:仍回避目光接触,呼其名似未听见,对主要抚养者不依赖,不或很少与同龄人玩,不会与他人分享快乐与烦恼,不会关心别人。
3.学龄期后:目光对视开始增多,开始有感情建立,但仍缺乏主动性与兴趣,缺乏交往技巧与方式,对交往环境,情景缺乏变换调整,难以建立友谊。
4.成年后:仍缺乏交往兴趣与交往技能,部分对异性产生兴趣,但建立恋爱关系和结婚的不多。
(二) 交流障碍
1.非言语交流障碍
虽更倾向于用动作,姿势进行交流,但除了常拉大人手走向他想要的东西外,其他用于表达的动作,姿势很少,且常不会用点头,摇头表达意思,且表情漠然。
2.言语交流障碍
1)言语发育迟缓或不发育,部分患儿2~3岁前曾有表达性语言,但以后渐减少,甚至消失。
2)语言理解力不同程度的受损.
3)言语形式及内容异常:模仿,刻板重复,答非所问,语法结构,人称代词,语调,语速,节律等异常。
4)言语运用能力受损:会背儿歌,广告词等,但很少用言语交流。少数言语好的能表达简单愿望与要求,但常不会提出话题,维持话题或靠刻板短语交流,纠缠同一话题。
(三)兴趣狭窄及行为刻板重复
1.兴趣狭窄和不寻常的依恋行为。患儿对一般儿童喜爱的玩具或游戏缺乏兴趣,尤其不会玩有想象力的游戏,而对玩具的一部分或不作玩具的东西发生特殊兴趣。不少患儿对电视中广告和天气预报发生特殊兴趣。
2.日常生活习惯不愿被改变。患儿要求生活环境一成不变,一旦发生变化,就会焦虑不安。要求就餐、入厕、上床位置不变,有的只吃固定的食物,穿一定颜色与花样的衣服。几乎所有患儿拒绝学习或从事新的活动等。
3.强迫性或仪式性动作。在眼前摆弄双手、弹指、拍手或扭曲手臂,或不可克服地触弄或嗅闻一些物体。有些患儿反复提问同一个问题,甚至要求对方以同一方式回答。在智力正常的孤独症患儿这些行为和动作较常见。
(四)其它症状
1.感觉和动作异常。大多对疼痛感觉麻木、听到或看到突如其来的声响或强光不作相应的反应。给他们讲话或吩咐,像“聋子”没有回音。较多患儿好磨擦、拍打、撞头、咬硬东西,也有旋转身体多次而不发生眩晕。他们因常动个不停、好用脚尖走路而被误诊为“多动症”,但另一方面,对某些刺激特别敏感,有的对骚痒、按摩、亲吻等不能忍受。
2.智能和认知障碍。孤独症患儿的智力水平仅25%在70以上,而有25%属轻度智力低下(50—70),约有50%属于中重度(低于49)。
3.自娱自乐情感反应与周围环境不协调
4.情绪不稳烦躁哭闹
5.多动、自伤、攻击行为
6.1/3-1/4患儿合并癫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