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日,我中心召开关于自闭症儿童康复家长培训班。本次主讲是我中心的周娟老师。周娟老师用其专业丰富的教学经验为前来的家长娓娓道来。
在座每一位家长都认真聆听,课下也积极与老师交流。充分反映了学生家长对我中心工作的理解支持与配合,也反映了我中心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面貌。
以下是周娟老师的演讲内容:
首先很感谢各位家长能留下宝贵的时间来参加这次家长会,也很感谢康复中心给我这次机会让我在这里和家长们面对面的交流。在座的各位家长有部分可能还不认识我,我先做下自我介绍。我姓周,名娟,大家都叫我周老师,我从事教育和特教工作已有十几年了。今天我很高兴在这里和大家浅谈一下我个人的育儿方法和怎样配合老师上集体课,怎样去理解孩子,怎样能让孩子的康复达到最佳效果。
一.当孩子被诊断为孤独症时
当任何一个家庭得知自己的孩子被诊断为孤单症,这个打击都是沉痛的。家长一般无法接受事实。每个父母都会对自己的孩子有期待,期待孩子健康成长,成为出色的人。一旦孩子备诊断为孤独症,对于父母来说不光是梦想的破灭,而是对家庭的一个残酷又严峻的打击和考验。一般来说,刚被确诊为孤独症时,家长会带着孩子去找更权威的医生,甚至出国去寻求一个更“真实”的结果。这些家长期待的不是孩子连续被诊断,而是在等待一个专家告诉他们孩子没有问题。
当孩子被诊断患有孤独症后,家长倾向与怀疑自己对孩子的教养方法。原本严厉的,可能变得温和了;原本温和的,可能变得严厉了;对于孩子出现的情绪问题,可能会采取退让的方式。但是这个时候,对待孩子的态度,在诊断前后不应有太大的区别,对孩子的要求,不宜轻易退让。家长要了解,不要因为诊断就对孩子的要求放松了,不要因为诊断就给孩子不进行某件事情找借口。适当的坚持,或有一定的进步的。同样,也会有些家长对孩子的要求突然变得严厉苛刻,态度也从温柔变得可怕。
中国一句老话“贵人语迟”,经常被用作安慰被诊断为孤独症儿童的家长。一句“贵人语迟”可能就让孩子失去了宝贵的康复教育时机。家长要知道,合适的治疗方法对大部分的孤独症儿童的症状都是有帮助的。如果孩子不及时接手正规的康复教育,那么情况智慧更糟。孤独症的症状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相反,如果没有得到正规的康复教育,症状是有加重的可能性的。
家长一般得知孩子患有孤独症后,一般会出现三种状况:1.自责:诊断后,家长感到非常内疚,认为是自己的教养方式有问题或者是自己的某些行为导致孩子患上孤独症;2.埋怨孩子的照顾者:认为是带大孩子的老人或者是保姆不和孩子说话,过于溺爱或者过于严厉,导致孩子孤僻,不爱说话;3.相互埋怨:夫妻之间互相指责和埋怨也是比较常见的。
当孩子被诊断为孤独症后,家长千万要调节好自己的心态,因为孤独症是与生俱来的一种因脑部功能的不正常发育而造成的发展障碍,与后天的教养没有任何关系。与其自责或者埋怨,不如正视问题,积极进行康复教育。那孤独症究竟与什么有关呢?接下来我来说说。
二.谈谈孤独症的病因与特点
1.孤独症与基因有关
有关孤独症与基因的研究目前有以下发现。首先,孤独症的成因与遗传有关:一个包括192对双胞胎参与的研究发现,同卵双胞胎与异卵双胞胎相比更有可能患有孤独症。也就是说在同卵双胞胎中(拥有大量的相同基因),如果一方有孤独症,那么另一方患有孤独症的几率大约为77%。
2.孤独症与大脑结构异常有关
在肯纳医生早期的描述中,观察的11位孩子中有5位孩子的大脑周长呈现异常。在一些出生时大脑周长属于正常的孩子,在6-14个月时经历大脑变大,这种情况持续到2岁左右,最终被诊断为孤独症。
3.孤独症与环境风险因素有关
有关环境因素与基因相互联系的研究一直在进行着。研究表明,父亲的年龄越大,孩子患有孤独症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4.孤独症儿童沟通的特点
孤独症儿童多数存在语言发育迟缓的情况,有些终身没有语言。有口语语言能力的孩子,能表达他们的简单需求,但可能听不懂别人说话的意思。有的能认字,朗读,却不明白文字的意思和文章的内容。他们在说话时可能缺乏语言语调的变化,或者使用某种特定的古怪音调;有一些则缺乏面部表情或者带有与表达内容不相符的面部表情,他们不大使用手势来辅助语言表达,有的在说话时会伴有不自然的身体姿势。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常常停留在字面的意思,对于俚语,比喻,讽刺或者幽默觉得很难理解。他们对于每一个词语都有不同的理解,常常使用刻板而重复的语言;而当别人使用同义词或近义词来表达相同的意思时,他们有可能会不明白,或者因为近义词之间的细小区别而不同意他人的说法。他们常常不能理解同一个词语或说法在不同的场合使用时会有不同的意思。他们中大多数人不知道如何与人发起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他们常常对别人所讲的内容不太感兴趣,也不回应;轮到他们讲的时候,就开始执着得讲着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且完全不在意别人的反应,因此他们常常无法与人维持对话。
5.孤独症儿童在社会性缺失方面的特点
此处所谈的社交,是指儿童与他人之间进行的社会性互动,它发生在孩子与一个人或多个人之间。孤独症儿童的一个极大的特点是缺乏目光注视。他们在与人对话的过程里,往往习惯于把视线转向身边的物件,而不是看着他的对话伙伴。他们不常使用表情,肢体,手势,姿势等非语言的沟通工具,同时常常忽略沟通伙伴通过费语言的沟通方式发出来的信息。他们常常忽略环境中的信息,比如,乌云密布(应该带伞),明天有游泳课(应该带泳衣),安静的场合(应该小声说话)等。他们大多不知道要如何与人开始对话或互动,往往也不知道应该如何结束。对于他们所知的社会规则,他们通常会刻板的遵守,而不会泛化,因此在不熟悉的场合常常出现一些不符合社交礼仪的行为,他们中的有一些喜欢独处,喜欢物多过于人;而另一些虽然喜欢与人互动,但他们的兴趣往往是希望获得他们人的注意,而不是正在与他们沟通的对象。他们与别人之间的互动往往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单项沟通,而不是分享式的双向沟通。
6.孤独症儿童刻板行为与思维的特点
刻板行为是指重复发生却没有社会性功能的行为,比如甩手,晃动身体,把物件排成行且不允许别人移动任何部分等。孤独症儿童喜欢有固定的生活安排,常常不能适应变化。他们不喜欢新活动,新环境,任何他们不熟悉的东西对它们来说都是一种挑战。他们喜欢以自己的方式来安排他们的物件或活动,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他们并不总是有符合逻辑的解释。刻板并不是一种纯负面的特点,很多时候它也起到积极的作用。当孤独症儿童养成了某种行为习惯,比如晨起后的任务安排,或者接受了某种规则,他们悔恨刻板的去重复这些习惯或者自主的遵守规则,在人前人后能做到变现一致。很多孤独症儿童缺乏想象力,对于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会容易理解和接受,对于抽象的概念却往往理解不了。他们中很多缺乏组织,计划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至于在生活中显得有些丢三落四。即使他们学会了每一件生活中需要做的事情,独立生活对他们来说可能仍然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因为他们不大会灵活地运用这些已经学会的生活技能。
三.针对幼儿的一些简单的康复计划
1.帮助儿童创造语言环境,尽量多与儿童讲话,同时纠正错误发音;
2.训练儿童遵循良好的作息规律(包括吃饭睡觉排便等),让儿童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
3.教会孩子自己吃饭,自己穿衣等基本的自理能力(同时要鼓励他们学会自己解决面对的问题,如饿的时候自己要求吃饭等,并通过反复强化达到训练目的);
4教他们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识,如进学校向老师打招呼,过马路看红绿灯等;
5.逐步帮助儿童克服其已有的不良习惯(如在训练儿童摆脱刻板行为是的时候,儿童出现暴躁,发脾气的情况,此时对这些不良的倾向应及早纠正,比如对耍赖发脾气不予理睬,仍然要求其按时吃饭睡觉,而不是听之任之。一开始可能儿童反应会非常强烈,但经过反复的强化训练,应该可以克服某些不良习惯)
6.如儿童存在明显的运动障碍,可适当安排体育活动项目,如拍球,跳绳,沿直线行走等,训练儿童的运动平衡能力;
7.精细动作的训练,如串珠,拼图等,培养儿童肢体控制能力,也可以达到培养儿童的注意力集中的表现;
8.当儿童的程度得到一定改善之后,可以进一步地训练其语言,计算能力。(如一开始手把手交其写字,从简单的“一,二”开始;数学可从数数开始,可利用一些生动有趣的实物对儿童进行数数的训练)
由于这些儿童长期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以上看似简单的训练实施起来都会因为儿童的不配合而产生相当的困难,所以在对孤独症儿童的康复训练中,家长与教师的耐心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按照步骤,耐心地循序渐进,反复强化,才能达到对孤独症儿童训练的理想的效果。
家长如何帮助集体环境中的孩子
一.如何处理刚入园孩子的哭闹行为
初上集体课时孩子出现严重的哭闹行为是常见和普遍现象。孩子在进入一个崭新的环境时会出现各种不适应的情况,对陌生的人和物表现了某种恐惧,对于一个患有孤独症的孩子更是这样。哭闹是婴幼儿表示不适应,寻求安全的唯一方式。家长在这个事情不要着急,不要怜悯孩子的哭闹,更不要用语言去安慰孩子,乐意轻轻的抚摸孩子,让孩子有安全的感觉。可以让孩子坐在集体环境中,让他拿着自己喜欢的东西玩一会,以降低孩子哭闹的频率和时间。如果孩子还不能坐在椅子上,尽可能的让他在教室内活动,逐渐靠近集体最后能够在集体环境下安静的坐几秒。切不可因为孩子的哭闹和不适应就带孩子离开教室,使孩子丧失适应新环境和融入集体的机会。要帮助孩子尽快适应环境,摆脱苦恼行为的困扰。
二.集体环境下的注意力维持
注意力差,维持时间短是这些孩子的特点。集体课上老师会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并不断鼓励和表扬孩子的优秀表现。多数情况下孩子的注意力不会维持很长的时间。当孩子分心走神的时候,老师会用很多方法来吸引孩子,让他主动地把眼神转移到老师身上,但孩子的眼神常常是飘忽不定的,老师很难捕捉到孩子的游离眼神,这时候家长应该马上用肢体去轻轻碰触孩子,以肢体动作来提醒他“眼睛要看着老师”,而不是语言提醒。否则孩子的注意力会马上被你吸引走了,更谈不上眼睛看着老师了。经过一段时间训练的孩子能够理解这种肢体碰触的意义,并具备一种自我控制的能力,他会不由自主地把眼神回到老师的身上。当孩子的注意力被其他分心的东西给吸引走时,家长还可以用双手轻轻地遮挡孩子的视野,让他的视线里只有老师一个人,这样,孩子的眼神会自然回到老师的身上。所有这些动作家长一定要轻柔,不要让孩子又被恐吓和惊吓的感觉,更不能带有家长个人不好的情绪让孩子有不舒服的感觉,否则孩子会很反感,诱发其他的,影响课堂的秩序和孩子训练的效果。
三.集体环境下与老师配合
不听指令,和他人没有互动性的行为是孤独症孩子的通性。在集体课老师会引导孩子做一些音乐模仿的游戏,这时候家长如何来帮助他呢?我们首先要保证孩子的注意力,用肢体碰触的方法来轻柔地提醒孩子,暗示他要跟老师做动作了。如果不奏效的话,可能是孩子还不具备这种能力,我们就要手把手地帮助孩子完成老师要求的动作。经过这样不断,大量,反复的演练孩子总会进步,并最终和老师形成简单的配合和互动。对于语言理解较差或组织语言能力较为困难的孩子,老师会根据这类孩子的特点做一些互动性项目,比如唱歌接词。如果老师要求孩子接词时,孩子没有回应,家长应该马上用简练的语言提示他应该说的内容。比如:老师问“你叫什么名字?”当孩子没有回应时,家长可提示“我叫......”而不是“你说,我叫......”。这是家长中常见的错误方法。
四.集体环境下与小朋友的互动性
我们的孩子大多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很少有主动性或需求性的语言表达,更谈不上和小朋友玩耍和游戏。在孤独症研究领域里,这越来越成为孤独症研究的新课题,在普通幼儿园里也逐渐开展了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的课程。把孤独症儿童放在正常环境中去,让他们在自然的环境中进行社会化的学习。学会和小朋友进行游戏也成了衡量孤独症儿童康复的一个重要标准。集体课是上的互动游戏是我们对孩子进行融合教育的基础和第一步。这时候我们可以看出孩子和孩子之间的对视和互动性行为的多少,可以衡量出孩子能力的高低和进步的快慢。在互动游戏时家长充当的是中介和媒体的作用,用恰当的语言来引导孩子,牵线搭桥帮助他们形成互动完成老师的要求,引导孩子对游戏的兴趣,感受游戏带给他的快乐。
|